全国高考开云(中国)趋势分析及广东卷开云(中国)命题展望
自2004年各省市自主命题以来,总计104套高考语文试卷(含2004年两套春季高考卷)中,命题或半命题开云(中国)题(不包括小开云(中国),下同)35题,话题开云(中国)题41题,新材料开云(中国)题(包括图画材料)28题,整体来看大致呈现出命题开云(中国)、话题开云(中国)、新材料开云(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
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2004—2009年六年间全国各地高考开云(中国)命题形式呈现出话题开云(中国)逐渐衰微、新材料开云(中国)渐趋兴盛、命题开云(中国)半壁江山的趋势。话题开云(中国)从2004年的15套卷、2005年的9套卷逐渐减少到2008年的3套卷、2009年的2套卷;新材料开云(中国)从2004年的0套卷、2005年的3套卷发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命题开云(中国)从2004年的1套卷、2005年的4套卷发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广东省高考语文这六年间考查话题开云(中国)5次,命题开云(中国)1次,还没有涉及到新材料开云(中国)。
话题开云(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高考试卷,至今11年,它是一种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有较大开放度的开云(中国)考查方式。在构思上,思想无边界,它给考生以驰骋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机会;在内容上,不拘一格,它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人生的、历史的、现实的,等等,任其自由地翱翔;在写法上,百花齐放,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写现实,可以写联想,甚至可以写虚幻,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甚至在文体上,标新立异,产品说明书、病理诊断书、小剧本、访谈录、科幻小说、日记、新闻发布、演讲稿、会议纪要,等等。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展现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同时也通过开云(中国)体现了学生的写作才华。
然而,话题开云(中国)发展至今,尽管命题者煞费苦心,不断推陈出新,力避平俗,但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高考开云(中国)命题形式的评价来看,“话题开云(中国)”颇受诟病,它在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的开云(中国)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话题开云(中国)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即因为话题本身过于宽泛,要求过于宽松,大大降低了审题要求,结果使得所写文字只要与所给的话题有牵连,甚至仅是与话题的词语有关系而已,也算是合格开云(中国);加之多年的话题开云(中国)训练,学生的开云(中国)几乎已演变为有话题而无主题的套路了,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看上去气势宏大,其实言之无物,非常空洞;即使有的文章勉强算是有点主题,也非常的平常肤浅,所有的这些都让话题的形式给掩盖了。另外,“话题开云(中国)”思维的无限化、技巧的格式化、模式的标准化、材料的剪切化导致了大量的宿构、套作、抄袭、拼凑,开云(中国)考试真的成了一场“有准备之仗”。因此,从2007年开始,话题开云(中国)已经难以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7年仅有4套卷、2008年3套卷、2009年2套卷依然采用这种命题方式。
命题开云(中国)这种高考传统的命题方式,曾在大家热捧话题开云(中国)时,一度遭到“遗弃”。自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 战胜脆弱”之后,命题开云(中国)一直“雪藏”到2004年。即便是2004年,全国16套高考卷中,也唯有北京卷是“以‘包容’为题”的命题开云(中国)。不过,随着命题开云(中国)本身的不断创新(包括半命题的出现),以及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命题开云(中国)考查价值的重新认识,命题开云(中国)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经过六年改革创新的命题开云(中国),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命题不再提供现成的主题,只提供写作的范畴和立意的方向;二是,题目关键词语呈现多义性,以经验的召唤和思维的触动为诱发点,为考生自主立意提供较大的想象冲击力。这两点变化为命题开云(中国)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较强的驱动力,也为这几年出现不少颇具经典意味的命题开云(中国)奠定了基础。如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福建卷的半命题《这也是一种 》等。
近些年来,包括广东省在内的部分省市之所以在有意无意间一直回避新材料开云(中国)的考查,主要是从新材料开云(中国)的审题难度把握方面来考虑的。因为,一方面,新材料开云(中国)的审题立意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重大风险,阅卷老师往往会因考生审题失误而直接影响对开云(中国)内容、结构、语言甚至发展等级等方面的评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专家提倡淡化开云(中国)审题,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新材料开云(中国)的审题教学,学生对新材料开云(中国)的材料理解和命题者的意图把握的能力相对较差,主考者担心一旦考查新材料开云(中国),会导致学生普遍因审题不准而分数“难看”的现象。
其实,新材料开云(中国)因材料的存在形成了写作的明确规定性和限制性,有效地避免了考场上的宿构文或背范文的现象,同时又因其材料细节的复杂性、材料内涵的丰富性、材料思想的可辩性、材料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新材料开云(中国)立意角度的多样性,也能灵活地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写作水平,保证了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可以有据而述、有的而议、有感而发,所以再次成为高考开云(中国)中经常采用的命题形式之一。
高考开云(中国)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验学生在开云(中国)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也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何处限定?哪里开放?怎样才能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是高考命题专家煞费苦心的事。为保证国家级大考的公平、公正,减少乃至杜绝宿构、套写、抄袭,除加强思想教育、评分控制之外(这些都是有限的),命题本身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就是最好的保证。因此,个人认为,2010年广东省语文开云(中国)命题形式将向新材料开云(中国)靠拢。